兰文网 - 言情小说 - 眼儿媚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85

分卷阅读85

    攽、刘挚等。”称他们有辱公卿士大夫之位,罪实当诛。

于是一场自宋立国以来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揭开了序幕。

张方平、范镇纷纷上书求情欲救苏轼均被驳回,苏轼被押进京城,投入御史台监狱囚禁起来。朝臣见此案形势严峻,大多恐惹祸上身,都不敢出言相劝,王安石父子暂时保持沉默,既不阻止也不推波助澜,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却挺身而出,对赵顼谏言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端人。苏轼本意只是倚才写诗勉励自己,如果陛下因此降罪于他,恐后世会说陛下不能容才。愿陛下不要将他入狱治罪。”赵顼答道:“朕也不想深谴,但借此立威杜绝那些非议朝政之声也是必要的。”然后告诫王安礼说:“卿去罢,不要就此多言了。苏轼在朝中积怨颇深,若说得太多恐怕苏轼之祸会连累卿家呢。”

御史台派出狱卒闯入“收受轼讥讽朝政文字”的驸马王诜、工部尚书王素的儿子张方平的女婿王巩等人的府邸,欲抄查他们与苏轼往来的诗稿、信笺、文书等“证物”。王诜听到风声后已把这些东西焚毁或密藏好了,所以狱卒一时毫无所获,不过,正当他们疲惫沮丧之际却无意中在驸马府后院一间女子卧室中发现了一些令他们大感兴趣的东西——春宫用具。在兴致勃勃地观赏一番后,他们便带着这些东西回去复命。

驸马王诜面如土色。这些东西是在他的妾晓芜房中搜出的,若被皇上知道肯定要怪罪他行为轻浮、冷落公主了。

思量再三,他忐忑地走进了卧病在床的公主的房间,遮遮掩掩地说出此事,恳请公主设法相救。

公主缓缓流下两行泪,说:“晋卿放心,如今子瞻诗案已使你身陷困境,岂可再被这事所累,我一定会帮你的。”

公主抱病而起,入宫见皇帝及太后。

此时赵顼正令人把从驸马府中查抄到的春宫用具带入高太后的宝慈宫,呈于太后面前,怒气冲冲地说:“此物是在驸马府后院一女子房中搜出,不是公主房中之物,而其精致考究至此,必定价值不菲,普通奴仆哪有力购买,必是驸马用来与婢妾寻欢作乐的用具。可见王诜一向yin乐纵欲惯了,怪不得jiejie越来越忧郁憔悴,分明是平日倍受他冷落所致!”

太后不好说什么。她知道顼所言有理,女儿温柔贤惠而不会妒忌,想必驸马便渐渐放纵自己,任意妄为,殊为可恨。但若出言谴责王诜,必会给顼火上浇油,使他重罚王诜,却又会令女儿难过了。

太后正在为难,不住叹息,却见公主一脸病容、脚步飘浮地走进宫来。正欲向太后和顼请安,顼上前一把扶住,问:“jiejie病了何不在家休息,却要勉强入宫?”

公主叹道:“官家让人闯入我府中查抄,只差把整个府邸全拆了,我还能安安静静地养病么?”

顼解释说:“不过是为了找驸马那里的苏轼文书,我特意嘱咐过他们不可惊扰公主的。”

公主转视四周,目光落在了那些春宫用具上,淡然一笑,问顼道:“这些也是苏轼文书么?”

“朕正想问皇姐,驸马是否经常冷落你。”顼拉公主坐下,指着用具问:“从此物即可知,他一定经常与府中婢妾yin乐罢?”

“不,他对我很好。”公主平静地回答:“你弄错了,搜出此物的房间是我白天小憩之所,也就是说,这些春宫用具是我的。”

(待续)

注:苏轼“乌台诗案”实际案发于四年后的元丰二年,我为了让结构更紧凑、叙事更方便,合理安排以后的情节,所以让时间提前。吕惠卿也不是此案主谋,但他反正坏事做多了,让他多做一件也无妨,何况他跟苏轼本来就不和。:)

--------------------------------------------------------------------------------

2006-5-2418:2737楼

>花的心

普通会员

(花的心)

眼儿媚(55-56):酷刑/裁决

2003年05月07日11:44:42 网易文化 米兰Lady

酷刑

公主此话赵顼自然不信,但涉及闺房之事又不便细问,只好侧首不语。公主又求他饶恕王诜与苏轼,他一味不答。公主含泪求母后相助,于是高太后也出言劝顼放过王诜,顼却也只说一切要等案情查清后再作决定。

公主无奈,起身前往庆寿宫去见太皇太后,一见皇祖母之面便跪倒在地伏在祖母膝上恸哭不已。太皇太后抚着她惊讶道:“何以病弱悲伤至此?驸马欺负你了?”

公主摇摇头,遂把“乌台诗案”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极力为苏轼与王诜辩白,称他们无辜遭人陷害,请太皇太后作主出面相救。

太皇太后立即把顼召来,问他:“听说官家下令将苏轼收监关押,不知他所犯何罪?”

顼答道:“苏轼中诗歌多含讥讽朝政、怨望朝廷、毁谤君父之意,实属大不敬,理当治罪。”

太皇太后拿起手边一册,冷笑问道:“你指的就是这册子里的那些诗?我也看了,只从中看出苏轼一片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之丹心,却没看出什么怨望朝廷、毁谤君父之意。”

“旱灾之后天下甫定,苏轼在此时写诋毁新法之诗,并由王诜相助在京城出版,实有淆乱人心、激起世人对朝廷怨怼不满之不利影响,朕必须将其治罪。”顼向太皇太后解释道,并背诵出其中几句明显针对新法之诗句作证。

太皇太后听他说完,恻然道:“这能作什么证据?就凭几句诗就要将苏轼处死?你看那诗三百篇,大多都有针砭时弊之意,若要一个个追究,将作者尽数伐除,那不成部遗言集了么?文人作诗填词,旨在抒发一时的感慨,并非真有什么不敬谋逆之心,就算真有一两处讥讽朝政之处,也是诗人常情,意在劝谏君主正视民生问题。若将这些微刺眼的文字罗织成罪,亦非人君慎狱怜才的道理。我记得当初苏轼、苏辙两兄弟初入制科之时,仁宗皇帝便非常欣赏他们的才学,欣慰地说:‘朕为子孙得到两个好宰相了!’而今我看指控苏轼的那些人动机十分可疑,想必不是忌才中伤便是因私报复,你不可不加以细察。而且苏轼德才兼备,在民间、在文坛都有极高声誉,你若要处死他,杀的便不只是他一人了,随他陪葬的还有天下民心,而留给你的则是借杀人而箝天下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