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文网 - 经典小说 - 门阀之上在线阅读 - 门阀之上 第13节

门阀之上 第13节

    第31章 玉玺

    老吴王等人移宫的消息被捂得铁死,为求便宜,元澈将其安置于重华殿内居住。随着纳降礼的日期临近,将其移入宫内,也是必然之举。但由于当前局势尚不明朗,从长安派来的两位司礼官亦难以拟定最佳的礼仪章程。而这件事情压的越久,南人之中便会生出无限遐想,魏国对江东的初步控制,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当晚,元澈下令检查蕴宝阁,并准备将一部分纳降礼要用的重要物品,比如玉玺、仪仗卤簿、华盖羽扇以及一部分珍玩移入吴宫。

    对于元澈来说,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前朝的玉玺。玉玺一直被收放在紫金匣中,双掌大小,通体晶莹洁白,有破损处以金镶玉补之,然而外貌的瑕疵并不影响它实际的价值。

    前朝玉玺之前虽在吴国手中,但吴王只将其高高供奉。因为吴王拒不称帝,所以这方玉玺也不曾用过。毕竟汉祚南移,吴国本身就是华夏正统,对那些仍欲南渡的北人,就有这足够的吸引力。若贸然用前朝玉玺,虽然大义的加持又增添了一分,然而在这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亦会引起诸多不必要的恶意。

    但这枚玉玺对于魏国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魏国原非汉祚,在关中世族中难以找到认同。随着版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非鲜卑人被纳入统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无种族优势,又无文化底蕴的魏国,只能借助于世族与宗教的力量扎根底层,吸附人口。而前朝玉玺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对两股力量的依赖,从而达到一定的集权的目的。

    然而当那方紫金匣重新被打开检查的时候,里面的玉玺却不见了。

    从长安来的司礼官此时还在隔壁讨论吴国的仪仗卤簿是否适合用于纳降礼上。魏钰庭携了紫金匣,命参与查验的所有僚属压下消息,抢先一步来到了元澈的泠雪轩。

    “殿下,那股强盗……”周恢虽知道此事若是强盗所为,必然会将自己牵连其中,但依旧向元澈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虑,“会不会是他们趁与守卫交战的时候,派人前去偷了出来。”

    此时魏钰庭却依旧冷静:“殿下,玉玺被锁在蕴宝阁的最高处。此番查验,其余物品均未丢失,可见偷窃的人只冲着玉玺来的,并且事先已经知道了玉玺的确切位置。如今,能引强盗如皇宫并知道这些信息的,除了有参与过查抄皇宫的蒋、周二人,亦有可能是南人。若是南人所为,那必然是与吴国皇室有所串通,有嫌疑的应是顾、沈二人。”

    元澈眉头紧锁,无论是哪边,情况都会极为恶劣。玉玺落入北方世家手中,他们便又多了一个与父皇谈条件的资本。最坏的结果就是易储君,动国本,与皇室走的近的贺、薛两家下台,世家门阀重新洗牌,届时坐上来的,不知是什么样的人间虎狼。

    若玉玺若落入南方世家手中则更为麻烦,此时囚于吴宫的吴王陆振一脉,是生是死已经不重要,南人自可在南面再度拥立新主。魏国虽然已入驻各郡县的府衙,但并未在人事上完成最根本的掌控。届时南人凭借本土力量,一举反扑,便可完全脱离魏国的控制。更何况陆家嫡支如今并不是都被囚禁在吴宫里,陆归现在就在外面。

    元澈很清楚,吴国若是死灰复燃,那么他的结局如果不是孤身战死在这片土地上,便是以主将身份背负着战败的罪名,回到长安。而迎接他的依旧是废太子的名号。如今,局面真的已经到了最坏的地步。

    元澈在房间内踱步思索,最终在书案前那方靛蓝斑玉石笔筒处停了下来。他将笔取出,然后把笔筒放在原先的紫金匣内,之后回到书案前裁了两张纸条,提笔书上爵位名讳,最后以“亲封”而字收尾。但这一次,元澈并没有用自己的字体,而是用了馆阁体。

    元澈将紫金匣重新盖好,从腰间取了一枚私印,用朱砂在字条上盖好了章,最后命周恢取了胶来,将字条交叉封在了紫金匣上。

    元澈将方才的作品端详了一番,而后交给魏钰庭,微笑道:“劳烦主簿将其送回蕴宝阁。若两位礼官问起来,你便说前朝玉玺贵重异常,孤不敢擅动,等班师长安,由皇帝亲启,方才妥当。”又道,“如今玉玺丢失,陆振的性命务必保全,莫让南人再抓住什么由头。若是北人所为,想必明日便会有人出面,要求孤放走蒋、周等人。”

    魏钰庭听闻元澈的决定,亦是极为认同,如今最好的方法便是以静待之。他们要等着对方露出真正的目的,这样后续才能有的放矢。“请殿下放心,臣必会将此事办好。”

    魏钰庭离开泠雪轩后,元澈重新回到案前坐下,炽热的地龙仿佛将地面烧成一片火海,高旷的屋顶在严冬寒风下如同冰窟,而他居于冰与火的夹缝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如锦绣地狱般的人间。

    相同的月夜,顾孟州如往常一样在茶竂里闭目养神,他身边的小炉中正煎着新茶。然而即便是水已作沸腾响,顾孟州依旧一动不动。他近年来过了晚饭便不再饮茶,烹茶只是取茶叶的素雅清馨,明目醒智。此时,他的曾长孙顾承业从前院匆匆赶来,待到茶竂外帷帐的时候,方才深吸一口气,调匀呼吸道:“曾祖父。”

    听闻曾孙的声音,顾孟州慢慢睁开眼睛,望着顾承业笑了笑,唤他进来:“听闻你母亲为你定了沈氏女郎为妻,想必你这几日应酬忙碌,如今看你成家立业,我也能安心了。”

    顾承业听到曾祖父的话,不禁面色羞红,但如今确是旧苑出了大事,他的父亲与祖父俱已不在,自己难以处理,只得求助曾祖父出面:“曾祖,听闻旧苑蕴宝阁遭遇盗贼,沈家的沈彦之方才前来相问,是否是顾家所为。晚辈虽已言明并非顾家所为,但沈彦之似乎并不相信。”

    顾孟州目光微转,语气依旧平和道:“贵客深夜来访,想必已经惊动宫内的眼线。”

    “曾祖?”顾承业心中不解,“如今要如何向沈家郎君解释呢?”

    顾孟州叹息道:“先前在旧苑,吾与沈氏诸人共进退,这是南人应有的担当。但毕竟人立于世间,各具怀抱,不可强求。沈氏欲化家为国,但其眼界、手段与心胸,相差远矣。我吴人今后魁首,不在沈家。”

    他见曾孙面上仍是迷惘之色,于是道:“沈郎是贵客,你自去好生将他送走,不必再言其他。另外,我自从旧苑归来,身上便多有不适。从明日起,你也以此由谢绝宾客,关闭府门吧。”

    顾承业应下,而后拜退,临走时眼神中依旧是不解的神色。顾孟州叹了一口气,南人魁首不在沈氏,亦不会在顾家。若他能再延命十年,再扶着自己的曾孙走上一程,顾家或许不至于日后败落。

    次日,元澈依旧前往兵营巡视,魏钰庭入台城主事,但一天下来,并无昨日他所预料的任何事情发生。王安的态度依旧若即若离,崔道成亦无任何表态,顾家沈家紧闭大门,南方各家亦无任何动作。

    连着几日,情形皆是如此,元澈此时也想不明白那玉玺究竟丢到哪里去了。正在他与魏钰庭皆摸不到头脑的时候,远在灞城的官驿,翻起了惊天骇地的波澜。

    第32章 归来

    灞城离长安不远,属都尉大夫府,因靠近京畿,所以亦效仿长安内的宵禁制度。此时已至夤夜,万家灯火通明,歌姬们言歌笑谑,轻弹浅唱,并以京庄绍兴酒的甘醇之气,将坊墙之间厚重的寒雾化成纤柔的波澜。

    若是往常,不执勤的戍卫们大可呼来店家至坊门,叫上一坛春浦之水所酝的上好越酿,凑几碟煮甜栗rou、干落花生。若有酥鱼、兔脯更佳,带回营里,一壶岕茶,撒几把稻米直接入鸡汤一煨,加几粒香豉,两三根碧绿水菜,便是人人都爱的宵夜填食。

    可如今道路上却无一人踪迹,只在官驿门口处,百人仪仗沿长渠主道两边排开,列队俨然,安静等待。不久,远处便传来密集的马蹄辙轮之声,眼见一营重甲骑兵戍卫开道,随后一辆马车疾驰而来,四周另有几十名装甲精良、持槊配弩的卫士。这车身不过是侯伯的规制,但是头马戍卫手中拿着的却是太子的丹节。

    车稳稳地停在了灞城官驿的门口,两方戍卫长做了简单的交接。官驿正门不远处,早有一人候在门外,一身靛色直裾深衣,面容在夜色下并不能辨认。

    片刻后,车内下来一男子,锦衣束带,头冠乌沙,通体无金玉之饰,袖带无朱紫之色。其相貌绝不出二十,却因其容色憔悴,反倒令他长了几岁。北方的寒风虽不比南方湿冷难耐,但依旧让他不适应。

    男子深吸了一口气,三年的质子生涯,如今他终可以回到长安。

    “陈灿恭迎五皇子。”远处人的面容愈发的清晰,宽额、细眉,目光中透着宫里人常见的精明。只是华服锦衣并不能掩盖他因常年垂头而凸显的佝偻背形。说罢,陈灿抬头看了看太子的节杖和戍卫队,关心道:“若不是见了真人,鄙人还真以为是太子殿下来灞城了。”

    “两年前吴王宫里一场大火,随从死的死伤的伤。临走时,又发现文牒丢失,耽搁了许久。这些都是太子殿下命人安排的仪仗。”声音清淡而慵懒。

    五皇子元洸,魏帝登基不满一月,母族前齐国俞氏因侵占皇陵一案而悉数贬为庶民

    ,自己的母亲俞昭仪也郁郁而终。朝夕之间,便是云泥之别,那一年,元洸十六岁,皇长子元澈被立为太子,而元洸则被送往吴国作质子。若两国开战,质子则有生命之忧,若自己的母国战败,那下场更为凄惨。

    很幸运,魏国是最后的胜者。元洸的质子身份,无疑意味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原本是谷底随波逐流的石子,如今却是吴魏之战最大的受益者。

    魏帝派人将他连夜接回长安也并未让他感到有丝毫的温暖,此时,元洸只想见见未央宫里的人来打探一些消息,任何人都好。他差点在长安的深水中溺死一次,不想再经历同样厄运。

    元洸认得陈灿,宣室殿的正监,亦是那个在饥馑之年被当朝保太后救下的陈五儿。他虽然有些惊讶,却并未说什么,只是随着侍者们径直走进了驿馆。待进了内间,元洸才请陈灿在自己身前坐下,问道:“太后近来如何?”

    陈灿含笑道:“保太后身子骨硬朗的很,昨日还与长公主商议,殿下当了三年质子,有功于国,届时会力求陛下为殿下行冠礼,那可是太子才有的规格啊。”

    元洸冷笑道:“只怕我前脚才踏进长安,父皇便会随便找个封地再把我丢出去吧。冠礼的事我倒不在乎,只是今日为什么是足下来驿站,我原以为会是刘炳来。”

    陈灿听到此处,神色黯了黯,道:“内侍副监刘炳最近很会揣摩陛下的意思,说话办事就好像事先料算好一般。陛下这几日留了他在身边侍奉,所以才差遣鄙人来迎接殿下。”

    此时,已有婢女捧了热水锦帕等物。陈灿见了连忙双手捧过,又从怀中取出一只木樨勒金的小瓶,兑了少许香露在内。随后,他取了锦帕在水中浸透拧净,往复几次,才双手呈给元洸。

    元洸是保太后最宠爱的皇子,陈灿受保太后提携多年,即便身为正监,亦对元洸尽着忠仆的本分。

    元洸点头谢过,接过锦帕盥了面,那副眉目在灯光下才渐渐明晰。

    他的容貌美极,气质孤俊高秀,尤其那一双眉眼,清澈如秋水,一如他母妃盛时夭妍。幼年,元洸在长安的清凉殿读书,便有文臣道,皇子有如此容貌,只怕陛下行齐灵嬖孽之举,高厚从昏之戮。魏帝到底不是昏君,只求政教清明,因此早立了嫡长。对于元洸,宠爱是有的,利用也是有的。

    元洸放下锦帕,对陈灿方才的话思索了片刻。先帝时刘炳就在宣室殿做事,一直默默无闻,所谓蛟螭所恃,无非幽沉二字,如今霁月风光,也非难料之事。于是元洸只问细由,道:“陛下启用刘炳,所因何事?”

    “刘炳提议前吴王陆振举家迁居长安。”

    元洸眉头紧锁,继续追问道:“朝堂上对此举有何看法?”

    “因有前赵保国公的例子,实行之后,众公卿也都赞称此举。”陈灿忽然想起什么,又道,“陛下想等陆振入都后,命其携前吴百官于宣武门再行受降之礼,册封国公仪式也一并办了。”

    元洸淡淡一笑,受降仪式在建邺已经由太子主理,父皇又要在宣武门再来一遍,无非是要昭世人以宽仁之心。不过元洸对此举并不赞同,父皇以为是请君入瓮,保不齐就是引狼入室。若论行军打仗,吴国只有一个陆归可用,但若论权谋朝政,陆家可有三个好手呢。

    “对陆氏,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父皇太在意时谤,在这件事上糊涂了。”瘦削的掌侧,一起一落,有如白刃击案。

    陈灿见元洸此举,又听他说得如此直白,少不得赔笑道:“陆振的长子陆归陆将军,确实是当世英雄。次子陆冲么,鄙人听说当年交换质子时,陆冲来到咱们魏国之后,便为大魏强盛所折服,入太学,礼佛教,乐不思江东,毫无吴国先王之气魄。三子陆衍那样人中龙凤的人物,却在吴魏交战中死在白石垒了。那陆家幼子样貌丑陋,名亦不著世。剩下的那个会稽郡主陆昭,女流之辈,又能有什么作为?”

    元洸听着陈灿说着,心里陡然生出一股寒意。陆衍战死在白石垒他已经听说了,此人确有瑰才弘器,吴王听闻其战亡,几乎悲痛得昏死过去,着实可惜。但其他人亦不得轻视。

    陆冲作为质子,虽少时质居魏国,行居坐卧皆不似江东之人,其实大有掩人耳目之意。陆归眼下虽去路不明,但是此人无论是胆识还是军略皆为世人所表,年纪轻轻便已扬名,亦非池中之物。至于陆昭……元洸冷笑对陈灿道:“几时你死在她手里,你才知道她的厉害。”

    元洸取过六面刻花狮扣六脚锡壶,自斟了一杯半热的清酒。灯光朦胧,酒杯中却浮现出一张瓷白色的脸庞,这张脸稍显稚嫩,但眉眼间早已带着宫闱中人特有的内敛和冷漠。

    他恨毒了这张面容。

    第33章 死手

    三年前,元洸出质吴国,魏国安排了二十个随侍与元洸一同入吴。这二十名随侍中有十六人出自绣衣属。这十六人既有身怀绝技的剑客,也有精通药理的侍婢,有极擅音律妙舞的歌姬,亦有力拔山兮的力士。

    这些人皆做寻常打扮,以侍女,内侍,马夫等身份进入吴国,为的就是伺机窃取石头城和白石垒的布防图。然而第二年,吴王宫一场大火,这十六人一夜之间死于非命,皆是拜一个十四岁的会稽郡主所赐。

    元洸与陈灿正说着话,近侍保宁徐徐推开门回禀:“殿下,建邺的人送来消息,陆归从牛渚渡口出逃,后在寻阳上岸入境。”

    陈灿见元洸默不作声,很是不解,但对于元洸先前的言语,多少能猜出他与陆氏有些过节,因此陪笑道:“这吴王世子怎么逃来逃去,还自己往套儿里钻呢,真是糊涂。”

    元洸回过神,将酒杯放下,冷笑道:“寻阳是魏、楚、吴三国交界,四战之地,长久无人居住,缺乏耕作,粮草不收,朝廷打吴国打的急,军队不会从那过,守备也松。呵,他倒是聪明。”

    陈灿依旧不解:“可他就算是逃进来了,又能如何?魏国还找不出他这么个人么?”

    元洸深知陈灿才浅,不过是靠机缘才有了今日之位,但因保太后之故,还是尽可能地保持着客气:“魏国势力盘根错节,三巨贺秦王,国门蒋周吴,更不要说那些皇室宗王,哪家容不下一个陆归?陆昭仪当年是太后的人,太后身后是贺家;因舞阳长公主的关系,贺家又连着秦家;这陈留王氏嘛,历朝历代都是闻名天下的泥瓦匠;蒋周二人守国门和守家门似的;至于吴家,吴淼那个老狐狸靠着自己带出来的魏国军功系,就没从太尉的椅子上挪过窝。这就不得不提这两代吴王的精明之处了,自吴国立国之初,陆家就没动过这些人的利益,后路留得多干净啊。”

    陈灿听着,开始面色忧虑地点头附和。但他是保太后的人,不敢多作品评。

    元洸继续道:“陆归是难得的帅才,但若降魏,身份骤变,他就再也不能领兵了。生在乱世,若无军功倚仗,君威之下,何异于鱼rou。如今陆归出逃,这颗子活了,陆家的这盘棋也就活了。他随便投靠哪家,受到赏识,有权在手,陆家这块巨石就有势了。父皇就算知道了实情,只怕也不会深究。于理,人家是被魏军追杀被迫出逃,逃的还是魏国,就不能用一个‘叛’字定罪。于情,好歹有着陆昭仪这层关系在。再加上此值战乱之时,父皇绝不会对降族行杀伐之举,以败仁德之名。在外,陆归可为陆家后路,入朝,陆归则有与父皇谈条件的资本。如此布置,其心可知。”说到这里,连元洸自己都觉得胆寒心战。

    陈灿心里其实觉得陆归能被贺氏所用,能有权势,也是极有利的,毕竟陆昭仪和保太后同气连枝。他想不明白为何五皇子对陆家有如此执念,但他明白一点,长安容不下这样的执念。

    当年元洸母亲因家族涉案忧死,元洸cao纵乌台,意欲翻查,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所有人都看到了。元洸没有被立为太子,并且出质吴国。

    因此陈灿思来想去,只得缓和相劝:“殿下若实在不喜陆归,那便让保太后和贺家支会一声,不拘他投奔了谁,先给要了来。吴王世子又不是什么香饽饽,他们总不好和贺家抢人。到时候送到长安,让陆归走走鞫讯,吃些苦头,必让殿下痛痛快快的。”

    元洸深知自己与陈灿立场不同,陈灿是保太后的人,保太后是世家出身,他自然站在世家的角度上说话思考。而自己,更多的是以陆家为国患来考量,这一众狠角色来长安,外面还有陆归这个弩炮台杵着,很难称得上是什么好事。

    因此元洸也不再多说,心里只琢磨着陆归出逃一事。设计之人元洸不作他想,他只是好奇,明明在走之前,已经给了太子关于陆归出逃的诸多提示,为何太子视而不见。他太过熟悉自己这位兄弟:稳扎稳打半步不错,心机、智谋都不差,不会听不出来自己的弦外之意。这个时候刻意放了陆归,很明显是邀好于陆家。

    思忖片刻,元洸忽然抬头对保宁道:“你是最后一批离开建邺的。离开之前,建邺发生过什么大事?”

    保宁道:“殿下走后第二天,太子去见了会稽郡主,之后就下令换了吴宫所有的守卫。再后来旧苑的蕴宝阁遭了强盗,据说是要偷前朝玉玺,但没得手。奴婢那日恰巧被调到泠雪轩附近当值,亲眼看见魏主簿拿着放玉玺的紫金匣觐见的太子,又看见那匣子贴了封条入库了,玉玺应该无事。”

    元洸却不这么认为,突然更换宫卫,说明宫中有变故。在世家强大,军权倾斜的情况下,太子大可以利用玉玺吸纳淮南的力量,把玉玺封存入库算是怎么回事?难道想回长安让父皇亲自受玺么?父皇若在意这些细枝末节,早就一诏谕旨,下令送往长安了。

    建邺出事了,玉玺也出事了。

    “对了,殿下可曾派了侍女来驿站打过前哨么?奴婢从濡须渡口回来,听渡口守卫说了此事,觉得奇怪,毕竟殿下已经没有随侍侍女了。”保宁问道。

    元洸脸色铁青,蓦地从席间坐起,差点没有站稳。保宁不知说错了什么话,此时早已吓得伏地乱抖。一边的陈灿见状,立即扶住元洸,亦不知所措,问道:“殿下,出什么事了?”

    元洸甩了衣袖,撇下一边的陈灿,疾声道:“来人!”

    外面守卫的甲士听令入内。元洸道:“派人围住驿馆,封锁城门。”

    甲士一愣,然后低头道:“殿下.殿下,驿馆和扶风城早已被围的密不透风了。”

    元洸心中猛然一挚,咬牙叹道:“休矣!”说罢,他勉强坐下,又细细思索一番,转而对保宁道:“通关文牒.保宁,当年通关文牒根本没被烧毁,那个人拿着通关文牒已经混进来了。”

    保宁也吓得面无血色:“殿下.殿下不必担忧,奴婢自当以性命护殿下周全,那人就算混进来,也近不了身的。”

    元洸干笑两声:“她杀我何须用刀。只怕丢失的传国玉玺,已经被安放在驿站内了。”

    陈灿了解魏帝,于政事格外敏感,听闻此言愈发觉得祸事将至,思考片刻后遂心生一计:“殿下不是持有太子丹节么?若陛下对殿下有任何疑虑,殿下一定要拉太子下水。”

    “糊涂!”元洸阴冷的斥责声格外凌厉,“太子领兵将近举国兵力之半,远在边陲,陛下对他只会极力维护。若给他按上偷窃传国玉玺之罪,和逼死父皇有什么区别!”

    虽然怒气填胸,元洸话毕后深吸一口气,静了静,然后看向保宁道:“咱们在江左收服的几个敢死之士如今也该用上了。让他们换上和魏军一样的服饰,从寻阳出发往北追,一发现陆归就杀掉。想来明日我们不会启程回京,你明早趁着天不亮便偷偷逃出去吧。”

    凌晨是守卫最松懈的时候,保宁有些身手,一个人逃走不难。

    这时候一定要和陆家撕破脸,不然他就算说是陆昭嫁祸的,也不会有人信。更何况他和陆家的关系曾经是很好很好的,甚至老吴王有意.

    元洸摇了摇头,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

    保宁面色悲戚,诺了一声,复问道:“殿下何不也杀了那个郡主?她害死了咱们不少人。”